2021年9月29日 星期三

【环球聚看点】写作到底要不要迎合读者?

时间:2023-06-20 05:00:01来源 : 叶伟民写作

Photo by Cottonbro Studio

写作是个人的,也是大众的,除非你只想写给抽屉看。因而,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一直相当微妙。

到底要不要迎合读者?到底要不要迎合市场?我觉得很好读者却不买账……这些问题长期盘踞作者“迷茫榜”的前列,以致于“理性之我”和“感性之我”一直互掐。


【资料图】

最近,一位作者倾(tu)诉(cao)了他的困惑。

叶老师好,我是一名快毕业的大学生,喜欢写作,也喜欢看书,之前写观点类或知识性的文章比较多,现在在学习故事写作。
以下是我想请教您的问题:
有时候写出来的作品(故事性的作品),自己会觉得特好特牛,甚至感动到自己,把自己写哭,但一给别人看,得到的反馈就是没那么好,我倒是走心地写了,但好像只走了自己的心,没走到别人的心里去。
尽管理性上我会告诉自己——作者需要学会从读者的视角来观察自己的作品,这样有利于把作品写得更好,读者也更愿意读。与此同时,我也会怀疑自己对作品的看法,我自己觉得写得好就真的好吗?个人的视角总是有限的吧。
问题是,有些反馈不能够让我发自内心地认同,换句话说,我认为作品的“好”和读者认为的作品的“好”,是有差异的,甚至是互相冲突的。
这让我感觉很拧巴,我是要迎合读者呢?还是遵从自己的内心?或者说我要如何去处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?有什么好办法吗?
@夜行的灯笼

夜行的灯笼:

你好。我们写作,起点是悦己,过程是悦人,终点是既悦己又悦人。就像男孩长成男人,过于孤傲或圆滑都不好,得找到世界的最大公约数,并且极力拓宽其半径。

写与读的关系,以色列作家奥兹的一句话让我深受启发:一篇故事的任何开头,都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合同。多好的形容——写与读彼此需要又互不相欠,你给我好作品,我报以时间和金钱,甚至还有口碑的奖赏。

Photo by Karolina Grabowska

然而,你能与世界上所有人合作吗?显然不能,所以,要先找到你的合作对象。

咋找?他们在哪?肯定不是大街上随便拉个人或小区贴个广告,得到合适的“场”去。例如在风格匹配的刊物发表,或者参加主题相关的比赛,又或者办个自媒体,看看读者的拇指买不买账……只有让作品尽可能多地被看见,被检验,才能取得相对客观的评价并对冲偶然因素。

作品好不好,朋友A亲戚B说了不算,要经过更多检验,多投稿,多参赛,多推送,看统计结果,也即大数据验证。

如果顺利发表,反馈也不错,那只能说当初损你的人不是你的目标读者。无所谓的,相信群众的眼睛。

如果好坏参半,那就要注意思考负面的那50%。如何修改,才能扩大公约数边界,才能既不丢掉“西瓜”,又能争取更多“芝麻”。

最坏的情况,如果负面反馈一边倒,自身问题该认认,该重写重写,该修炼修炼。沧海遗珠的事有,但比中六合彩还难。

这个逻辑,和开店是一样的。首先要想好做哪些人的生意,“既要又要”往往两头不到岸。店家用产品说话,顾客用脚投票。成功的品牌都是先解决用户需求,再引领用户需求,悦人悦己两不误。

至于自我感动,个人认为要警惕。写作两大害,一为自怜,二为自嗨。对此,卡尔维诺是吐过槽的:“这些年我一直提醒自己一件事情,千万不要自己感动自己。人难免天生有自怜的情绪,唯有时刻保持清醒,才能看清真正的价值在哪里。”

卡尔维诺,意大利作家

总之,理性、冷静;不玻璃心;多换位思考;多用产品经理或创业者思维;先活下来,再活出个性。

孤傲如王菲,当年香港出道,不得不改名“王靖雯”,也不得不唱些小情爱和上些尬综艺。唱出来后,她才把这些踢开,改回本名,爱咋活咋活。她已无需迎合了,因为她本身就是话题和潮流,或者说,“最大公约数”本数。

这个过程很值得细品,推导到写作,我觉得可以做如下分解:

1、找到你的读者;

2、多投稿,让市场来检验;

3、从反馈中找到最大公约数;

4、持续扩大公约数;

5、最后,自己成为公约数。

不同阶段做不同的事。心态和过程匹配好了,才能少些焦虑,多些快乐。

创作不易,大事慢成,别着急。

一点浅见,共勉。

伟民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关键词:

(责任编辑:黄俊飞)

推荐内容

Back to Top